摘要: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亦称冲关。地处陕西东端,秦、晋、豫三省要冲。南有秦岭叠嶂,北濒黄河、渭河天险,东有牛头塬居高临下,中有禁沟、远望沟、潼洛川横断。禁沟西岸筑有十二连城以及遍布在河岸、沟内...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亦称冲关。地处陕西东端,秦、晋、豫三省要冲。南有秦岭叠嶂,北濒黄河、渭河天险,东有牛头塬居高临下,中有禁沟、远望沟、潼洛川横断。禁沟西岸筑有十二连城以及遍布在河岸、沟内、峪口的17处关隘,构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下雄关。它依东可以攻西,据西可以扫东,凭南可以御北,仗北可以阻南,四面八方,无不有险可守。所以《山海关志》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
潼关设关城始于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改入关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关城建在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东起远望沟边沿,西到禁沟边沿,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约2000米。北周愍帝(557)破东魏杀大将窦泰于此,改名潼谷关。
隋大业七年(611),移关城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关城东连禁沟,西接潼河,自中嘴坡下,南至蒿岔峪口,筑有烽火台12座,称连城关。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
唐天授二年(691),将关迁近黄河(即今港口镇旧城址),建有关楼,关外开挖堑沟。宋、金、元时期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明、清时数次扩建重修。城墙周长5500米,高16米,宽7米。建有东、西、南、北城楼和南北水关。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囊括于城中。在关城东门外3里处建有第一关,筑有砖城,设有关门,日出则启,日入则闭。关之东门额书“第一关”,关之西门额书“金陡关”。关隘当险而立,高塬夹道,仅容单车,行走五里视力所及,只见一线青天。唐代诗人杜甫在《潼关吏》诗中用“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称赞其险。
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城楼。东门城楼北临黄河,南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险峻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拾级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古都长安的东大门。清淡文远《雄关虎踞》诗:“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觑严城。”
潼关的配套设施是禁沟与十二连城。
禁沟,是潼关县中部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深谷。它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唐潼关城南约2公里处的石门关(即今王家园附近),与潼河交汇,长达15公里。《纲目集览》载:“潼关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名曰‘禁坑’,或称之为‘禁谷’‘禁沟’。”《资治通鉴·唐纪七十》载:古时“谷中灌木丛藤,茂密如织。”清陆元《潼关行》诗中说:“其西禁谷扼喉隘,细路险与猿猱争。”禁沟,谷势壁立。沟底经长期山水冲刷,形成宽约30米的平坦坡道,成为东、西过境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沟下建有关卡数处,是潼关军事上的重要防线。黄巢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西攻潼关,都是先夺取禁沟,腹背夹攻,然后才攻克潼关的。
潼关十二连城,又称烽火台,俗称墩台,设于禁沟西岸,为古代守关重要设施之一。据史志记载,唐代为了确保潼关的安全,在禁沟西岸分筑方形土台十二座,并以土台为依托,修筑了十二座防御性的军事城堡,因与潼关县城相互连结,故称“十二连城”。《潼关卫志·兵略》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联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清魏源在《潼关行示杨广文》一诗中这样描写十二连城:“客言十二连环堞,古设禁沟之西北。连山堑谷亘西南,锁断飞鸟无形迹。”
古时,十二连城拱卫着禁沟天险,禁沟也因十二连城而更加险要。有禁沟与十二连城的蝉联屏卫,才使得潼关固若金汤。因此,潼关、禁沟、十二连城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潼关卫志·兵略》说:“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犹一室之内,堵门塞洞,以防鸟雀之人,而忘闭其窗户也。”清魏源亦在他的《潼关行示杨广文》诗中说:“守秦不守关,守关不守沟。守沟不建堡十二,肘腋腹背差千秋。”《潼关卫志·序言》说:“汉、晋、隋、唐以来以及宋、元历数千年,凡有事于秦者,靡不以关为厄塞险阻以决成败安危。”故“关门固,则全秦固,全秦固,则京畿固。潼关者九州之枢也。”以其所处的险要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大小战事百余起,其中著名的有曹操、马超潼关之战,刘裕与后秦军潼关之战,安禄山、哥舒翰潼关之战,黄巢起义军破关入陕之战,李自成起义军三战潼关南塬等。
1959年,三门峡水库蓄水,潼关古城被划入淹没区,县城迁至吴村原。然而十二座烽火台作为历史的见证,还巍然挺立于禁沟西岸。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方形土台,高约7.6米,底边长约10.5米,夯层厚度9~14厘米。土台四周尚留有唐代以及明、清时期的瓦砾残片。20世纪90年代,潼关县人民政府已将禁沟开发为绿化区。绿化区内林深草茂,绿树成阴。慕名而来观光的中外游客,憩息其间,似有昔日古战场,今日游乐园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