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6:17:26 | 浏览:284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亦称冲关。地处陕西东端,秦、晋、豫三省要冲。南有秦岭叠嶂,北濒黄河、渭河天险,东有牛头塬居高临下,中有禁沟、远望沟、潼洛川横断。禁沟西岸筑有十二连城以及遍布在河岸、沟内、峪口的17处关隘,构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下雄关。它依东可以攻西,据西可以扫东,凭南可以御北,仗北可以阻南,四面八方,无不有险可守。所以《山海关志》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
潼关设关城始于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改入关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关城建在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东起远望沟边沿,西到禁沟边沿,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约2000米。北周愍帝(557)破东魏杀大将窦泰于此,改名潼谷关。
隋大业七年(611),移关城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关城东连禁沟,西接潼河,自中嘴坡下,南至蒿岔峪口,筑有烽火台12座,称连城关。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
唐天授二年(691),将关迁近黄河(即今港口镇旧城址),建有关楼,关外开挖堑沟。宋、金、元时期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明、清时数次扩建重修。城墙周长5500米,高16米,宽7米。建有东、西、南、北城楼和南北水关。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囊括于城中。在关城东门外3里处建有第一关,筑有砖城,设有关门,日出则启,日入则闭。关之东门额书“第一关”,关之西门额书“金陡关”。关隘当险而立,高塬夹道,仅容单车,行走五里视力所及,只见一线青天。唐代诗人杜甫在《潼关吏》诗中用“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称赞其险。
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城楼。东门城楼北临黄河,南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险峻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拾级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古都长安的东大门。清淡文远《雄关虎踞》诗:“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觑严城。”
潼关的配套设施是禁沟与十二连城。
禁沟,是潼关县中部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深谷。它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唐潼关城南约2公里处的石门关(即今王家园附近),与潼河交汇,长达15公里。《纲目集览》载:“潼关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名曰‘禁坑’,或称之为‘禁谷’‘禁沟’。”《资治通鉴·唐纪七十》载:古时“谷中灌木丛藤,茂密如织。”清陆元《潼关行》诗中说:“其西禁谷扼喉隘,细路险与猿猱争。”禁沟,谷势壁立。沟底经长期山水冲刷,形成宽约30米的平坦坡道,成为东、西过境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沟下建有关卡数处,是潼关军事上的重要防线。黄巢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西攻潼关,都是先夺取禁沟,腹背夹攻,然后才攻克潼关的。
潼关十二连城,又称烽火台,俗称墩台,设于禁沟西岸,为古代守关重要设施之一。据史志记载,唐代为了确保潼关的安全,在禁沟西岸分筑方形土台十二座,并以土台为依托,修筑了十二座防御性的军事城堡,因与潼关县城相互连结,故称“十二连城”。《潼关卫志·兵略》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联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清魏源在《潼关行示杨广文》一诗中这样描写十二连城:“客言十二连环堞,古设禁沟之西北。连山堑谷亘西南,锁断飞鸟无形迹。”
古时,十二连城拱卫着禁沟天险,禁沟也因十二连城而更加险要。有禁沟与十二连城的蝉联屏卫,才使得潼关固若金汤。因此,潼关、禁沟、十二连城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潼关卫志·兵略》说:“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犹一室之内,堵门塞洞,以防鸟雀之人,而忘闭其窗户也。”清魏源亦在他的《潼关行示杨广文》诗中说:“守秦不守关,守关不守沟。守沟不建堡十二,肘腋腹背差千秋。”《潼关卫志·序言》说:“汉、晋、隋、唐以来以及宋、元历数千年,凡有事于秦者,靡不以关为厄塞险阻以决成败安危。”故“关门固,则全秦固,全秦固,则京畿固。潼关者九州之枢也。”以其所处的险要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大小战事百余起,其中著名的有曹操、马超潼关之战,刘裕与后秦军潼关之战,安禄山、哥舒翰潼关之战,黄巢起义军破关入陕之战,李自成起义军三战潼关南塬等。
1959年,三门峡水库蓄水,潼关古城被划入淹没区,县城迁至吴村原。然而十二座烽火台作为历史的见证,还巍然挺立于禁沟西岸。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方形土台,高约7.6米,底边长约10.5米,夯层厚度9~14厘米。土台四周尚留有唐代以及明、清时期的瓦砾残片。20世纪90年代,潼关县人民政府已将禁沟开发为绿化区。绿化区内林深草茂,绿树成阴。慕名而来观光的中外游客,憩息其间,似有昔日古战场,今日游乐园之感。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潼关地处黄河渡口,是关中的东大门,也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因其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地带,素有“畿内首险” “四镇咽喉” “百二重关”之誉,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曾无数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 王杰臣):“过去有一句话叫,‘潼关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如今这一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潼关县目前林地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67%,森林覆盖率达46.23%。潼关县位于秦、晋、
潼关,是在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面是黄河,南边是山腰。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是关中的东大门,中华十大名关的第二位,还有第一关的称号。潼关的形势比较险要,峰连着峰,山高路窄,一条羊肠小道,只能容一车一马,在唐朝安史之乱之际,潼关失守让形势
近日,潼关因“肉夹馍”再度上了热搜,有点出人意料。自汉代建城以来,潼关始终以坚城、关中门户等为代名词,主打金戈铁马的战争范儿;抑或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格调,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在边塞或怀古诗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因肉夹馍而意外收获
春秋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迅速膨胀,触角延伸至河南灵宝一带。秦王“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 ,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 ,今者诸侯多其力 ,因建关而备之。”函谷关建成之后,“秦有崤函之固。”东汉末期,潼关在乱世中崛起,长安通往洛阳的驿道因
走进秦王寨社区、上善村、四知桃林寨村……,环境清幽、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嫩柳婀娜,好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这是来自四面八方人民群众和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观摩团一行人的真实体会和真实感受。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大象新闻记者 张嘉忆 王文斌“我开的店原来叫‘岐俏俏老潼关肉夹馍店’,现在把‘老潼关’三个字去掉了,目前调解的初步结果是赔7000多块钱。”郑州岐俏俏肉夹馍店高老板告诉大象新闻记者,他于2019年对“岐俏俏老潼关肉夹馍”进行注册商标,在10
渭南日报 记者 吕洁 赵倩茹为服务十四运,提升省内旅客列车开行品质,让“复兴号”列车奔驰在三秦大地上,8月3日,记者从渭南火车站了解到,即日起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将在西安至宝鸡开行2对“绿巨人”、宝鸡至潼关开行1对“绿巨人“。为迎接“
大诗人杜甫曾经在自己著名的“三吏”《潼关吏》中提到“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点出了古代潼关的位置险要。潼关在古代有很多美誉,比如说“天下第一关”、“四镇咽喉”,这都是因为它有极强的防御功能。然而南亚的开伯尔山口,地形与潼关相似,也是重要的
柿园之战的失败,让孙传庭深感李自成已非吴下阿蒙,不好对付了。所以他率军退回陕西,一边舔舐伤口,一边积蓄力量,在陕西积极恢复农业生产,还大肆招兵买马,很快就凑起了10万陕西军。在柿园之役中,李自成的精锐骑兵让官军吃尽了苦头。孙传庭痛定思痛,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