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潼关:想当年群雄必争的雄关,今天居然要蹭肉夹馍的热度

2022-10-08 16:15:26 3319

摘要:近日,潼关因“肉夹馍”再度上了热搜,有点出人意料。自汉代建城以来,潼关始终以坚城、关中门户等为代名词,主打金戈铁马的战争范儿;抑或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格调,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在边塞或怀古诗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因肉夹馍而意外收获...

近日,潼关因“肉夹馍”再度上了热搜,有点出人意料。自汉代建城以来,潼关始终以坚城、关中门户等为代名词,主打金戈铁马的战争范儿;抑或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格调,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在边塞或怀古诗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因肉夹馍而意外收获关注,着实有一种世事变幻无常的奇幻感。

潼关,到底为什么重要?在这里,又发生过哪些传奇战役?

陕西潼关 谢阁兰摄

一 打不过去就绕道?曹操模式难复刻

潼关作为一个正式的城池,出现于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已有1913年历史。建城之后,隋唐宋等朝代略有挪移,但范围不过数里,基本上就在黄河与塬之间,主城几乎可视为没有动过。不移动,意味着地理位置重要。潼关临山带河,易守难攻,自出现之日起,因其控制了东西向的大路,成为事关长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安全的关键之城,“门户”之称当之无愧。

潼关建城后爆发的第一场大战,就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描写的曹操“割须弃袍”之战。然而,真实的潼关大战,曹操根本没有这么尴尬,也没有执着于潼关这一条入关之路。

《三国演义》连环画中描绘曹操割须弃袍的画面

从东面进攻关中,其实可以绕过潼关,选择其他方向。曹操一边以重兵与马超、韩遂相持,一边派徐晃、朱灵率部分兵力乘虚从蒲阪津渡过黄河,杀入关中,出现在马超、韩遂的侧翼,马、韩联军就此崩溃退走。

蒲阪津在今山西永济市,后世史书也称其为蒲津渡,在潼关北边几十公里,是由山西进入关中的重要渡口,与潼关附近的风陵渡口、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渡口,并称为入关的三大渡口。曹操从蒲阪津入关,就是不拘泥于所谓咽喉要道、门户锁钥式军事规律的典型胜利。

打不过去就绕道,似乎是破解潼关的妙招。但是曹操开创的这一典型模式,后世并没有沿用。其原因是什么呢?

军事上也讲究经济原理。从潼关进攻关中,距离最近,付出的成本也最低。绕道进关中,一来距离远,二来容易被潼关的守军切断后路。即使是曹操本人,选择从蒲津渡偷袭,也没有放弃正面强攻潼关。因此,潼关仍然是进入关中地区的必由之路。

事实也证明,曹操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率重兵20余万进攻关中的西魏,他不信入关必走潼关的邪,兵分北、中、南三路,北路走徐晃当年入关的蒲津渡,中路走潼关,南路绕道关中南面的商洛山区,企图复刻曹操的成功,多路并进、全线突破。

但现实很快给高欢上了一课。

进攻蒲津渡的是主力军,在潼关未破之前,高欢面对滔滔黄河,不敢贸然入关,怕被断了后路,所以只造了三座浮桥,等潼关一路取得实质性胜利后再进兵。南面进入商洛山区的部队,则陷入艰苦的攻坚作战与长途跋涉,行军太慢。

反而是只有一万多兵力、攻打潼关的中路军,很快突破了潼关天险。中路军主将窦泰给高欢送信,一入潼关一马平川,等着攻克长安的好信儿吧!接到喜报,高欢正准备从蒲津渡过河,与窦泰会合,不料此时西魏丞相宇文泰集中优势兵力,在潼关附近的小关消灭了窦泰军队,高欢闻信大惊,赶紧命令其他两路大军迅速后撤,进攻彻底失败。

这就是南北朝时期很著名的小关之战,这场战争让倾向汉化的西魏-北周帝国转危为安,进而把五胡十六国以来的汉化成果巩固、延续下来,最终造就了周、隋大帝国,使汉文明再次辉煌。

一座城决定了中古历史的走向,这句话用在潼关身上,恰如其分。

二 哥舒翰潼关惨败 终结唐朝盛世

到了唐朝,潼关的热度空前提高了。唐朝政治中心、经济重心都在关中,各式各样的人出入关中必经潼关,在那个文化灿烂的时代,文人骚客们站在潼关黄土上,咏叹出无数灿烂诗篇。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岑参,在潼关留下过一首著名的自嘲诗《戏题关门》:

来亦一布衣,

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

还从旧路归。

他早年到长安献书阙下,没有得到皇帝和高官赏识失意而归,在潼关上写了这首半是自嘲半是自我勉励的小诗。后来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回忆这首小诗,当作会心一乐。

岑参的小诗是许多入关追求仕途者的写照,古之科举类似今之国考,都是淘汰率极高的顶级考试,故而留在潼关的诗篇,底色大多是失意、郁滞的。

如果多是仕途上的叹息,倒也无事,毕竟受伤害的只是少部分求取功名的士子,与大多数关中百姓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潼关毕竟是一座军城,历史与它产生联系时,往往意味着战争、屠杀与流离。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在政治和军事两个层面,不幸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坐标。

天宝十五载(756年),大唐名将哥舒翰率兵死守潼关,安史叛军久攻不克,安禄山甚至有打道回府的念头。关键时刻唐玄宗李隆基走出一步臭棋,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以求迅速消灭叛军。

当时唐军弱而叛军强,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等名将,都主张坚守潼关吸引叛军主力,而以郭、李等军直捣幽州破其巢穴。但唐玄宗老而昏庸,仍旧活在往日荣光中,坚持要主动出击。结果哥舒翰一战而败,潼关失陷、长安受逼,大唐天子“千乘万骑西南行”,唐朝这个跟头摔得太惨,再也没爬起来。

100多年后的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大军再度兵临潼关城下,衰败已极的唐朝无力抵抗,只打了两天,潼关城即告易手,大唐无力回天,苟延残喘了20多年后终于谢幕了。

回过头来看唐朝的衰亡,天宝十五载潼关之战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唐玄宗没有强令哥舒翰出战,安史叛军将被控制在潼关以东,叛乱降级为地方动乱,河北藩镇林立的局面或许将不会出现。唐朝虽然政治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绝不会垮得这么快。之所以出现速败的局面,根源在于唐玄宗及其周围的决策班子出现严重问题,政权核心烂了,无法自救。

杜甫写过十几首与潼关有关的诗,几乎全是借潼关而叹国计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吏三别”中的《潼关吏》。此诗作于759年,距哥舒翰兵败身死才3年,潼关惨败的情景犹在心目,“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句句椎心泣血,诉说着一败涂地、生灵涂炭的痛苦。

三 “雄关”风光不再 朱元璋杞人忧天

唐末五代以后,潼关的地位大大下降。其原因在于,唐末五代后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发达的运河体系使中原地区的开封骤然崛起为新的政治中心。自后唐开始,再没有一个王朝在长安定都,潼关这座关中门户,也很快褪去光环,成为一座普通的险关。

潼关古城地理位置图

五代以后的潼关,只在几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中留下过痕迹。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深入河南,但关中大部分尚在宋军控制之中,无论是宋军出关恢复河南,还是金军入关进攻长安,潼关都是必经之地。因此,宋金两军围绕潼关展开了漫长的拉锯式厮杀,最终在四年之后,宋军力不能支退出争夺战,金军遂由此全面侵入关中,把宋军一再向南压缩。

八十多年后,蒙古大军南下,也很快意识到潼关的重要性,与金军争夺长达十七年。成吉思汗一直对这座雄关耿耿于怀,直到其去世时,尚未打下来,还遗令诸王大将一定要攻而据之,如此才能争夺中原。成吉思汗死后五年,蒙古大军才彻底占领潼关。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再次与元军大战潼关,先后大战四次,最终落入明军之手。

争夺潼关,实际上是争夺关中。明太祖朱元璋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将潼关从一座孤城,提升为潼关卫,潼关卫下辖107个军屯,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县、华阴、大荔、合阳以及河南灵宝、山西永济,成为一个横跨豫陕晋三省的大镇。此举使得潼关地区再度兴盛。

朱元璋爱琢磨事儿,也爱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儿,设立潼关卫虽说忧患意识很强,但并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只有当关中与河南掌握在不同军事集团手中时,潼关的军事意义才能体现出来,而这种情况在宋元以后关中经济地位日渐下降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再出现。朱元璋强行将其提升为军事要塞型城市,多少是有点杞人忧天。

民国潼关县城图

明末李自成起义,也曾反复攻打、据守潼关,但明末关中残破,已成无法成为争夺天下的基地,故而潼关的战守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李自成一片石大战失败后,仓惶率兵南撤关中,清军尾追而来进攻潼关,双方激战十余日,正在僵持之中,清将阿济格竟然率军从陕北南下,这一招“天外飞仙”直接击溃大顺军的信心,潼关竟然不战而破。这场战斗再次证明,当关中不具备与河南或山西等军事地理单元相对抗的条件时,潼关就失去了雄关的意义了。

有鉴于此,清代潼关虽仍延续明朝长期驻兵的制度,但潼关城又恢复为孤立的城池,不再管辖上百个军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两千年战争风云,终使得潼关成为了文人墨客凭吊古战场的文化符号。

本文首发于《北京晚报》12月17日,作者陈峰韬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