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潼关东城门楼旧照潼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之处,它因地处秦岭与黄河之间,自古以来就以险峻、易守难攻而闻名于世,在陇海铁路修通之前,它是进出关中及山东的必经之路,部分路段“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关,亿万之...
潼关东城门楼旧照
潼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之处,它因地处秦岭与黄河之间,自古以来就以险峻、易守难攻而闻名于世,在陇海铁路修通之前,它是进出关中及山东的必经之路,部分路段“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关,亿万之众不可踰”(华州志),因此被称为“三秦之枢纽、寰宇之雄镇”。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潼关卫星图
潼关始置于唐朝,在那之前位于关中与山东地区的关口则是“函谷关”。虽然唐朝设立了“潼关”,但也仅是为要害之地防守的关口,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的行政区域。不过不管怎样变化,潼关一直受临近行政区域的管辖,比如元朝属于陕西行省奉元路华州华阴县。到了明朝,潼关的地位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地处陕西省但却不归陕西管辖,而且其级别也提升了,甚至还管辖着了山西省的一块区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元朝潼关还仅仅是个关口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明朝的都司卫所制度。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在全国建立起了都司卫所制度。具体讲,“卫所”是受着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之一的都指挥使司的领导。都指挥使司是军事总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是民政总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是司法总机构,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均听命于皇帝,行政、军事两大系统各自管理自身事务,但是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不能干涉,监察系统则代表皇帝对整个国家事务进行监察。
明朝的潼关及蒲州所属中军都督府管辖
如果具体对比,行政系统分为六部——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层级,而军事系统分为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直隶都督府的卫)——卫(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通过对比会发现,两大系统的各层级之间都可以对应起来,在中央行政系统的六部对应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在省一级则是布政使司对应都指挥司,在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府一级对应卫,在县一级则是对应千户所。可以这样说,整个大明帝国就是由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组成的。
卫治图
都指挥使司的“一把手”称为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卫所的设置则是“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其军皆世籍”,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百户所内设2个总旗和10个小旗。“世守一地、家属同守、寓兵于农”是卫所制的主要特点,卫所的士兵和家人世代驻守一地,农闲训练、农忙种粮,守屯结合。
潼关就属于这种情况。洪武七年(1374年)在潼关设潼关守御千户所(相当于行政系统的直隶州),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洪武九年改为潼关卫,并且改隶河南都司。永乐六年(1408年)改直隶中军都督府。
潼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面积实行卫所制的明朝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重点部位,在开始设置卫所之初,就直接给了个守御千户所的地位。守御千户所和普通千户所的区别就是它有自己的治所,并且大部分直接归都司管辖,而普通的卫所则归卫管辖,因此守御千户所如果按行政系统去对应的话,就相当于直隶于省的州,即直隶州。
《明会典》河南都司中关于潼关卫的记载
可能感觉仅在潼关设置守御千户所还是不能体现潼关的重要,仅两年后的洪武九年就把潼关升为了“卫”,为潼关卫。并且还把潼关卫从陕西都司划到了河南都司管辖之下。此外,如果按照行政系统对应,卫相当于府一级,府是辖县的政区,卫也同样需要管辖着所,因此在洪武九年也给潼关卫划入了一个所,这个所就是位于潼关北边黄河对岸的蒲州守御千户所。
明朝的潼关卫和山西蒲州
《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公署”记载蒲州守御千户所 “洪武二年建,初隶山西都司,后改属直隶潼关卫”。 蒲州守御千户所原属于山西都司,于洪武九年却划入了归属河南都司的潼关卫,而分别位于黄河两岸的潼关卫、蒲州守御千户所所处的位置却分别在陕西省和山西省境内。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否听上去让人感觉有些“头大”?这样混乱的隶属关系会不会在实际运行中造成混乱?
形成这样的情况,恰巧是当时的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故意而为之。这样设置,可以使各都司的军事边界与布政司的行政边界在许多地方不重合,从而与相邻的都司、布政司如锯齿般咬合一起,形成“犬牙相错”之势,使高层政区、军事区相互制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潼关形势图
这样的情况到了永乐时期更是如此,永乐六年(1408年)又把潼关卫及蒲州防御千户所一起从河南都司划入中军都督府管辖,相当于行政系统中的六部直接管辖到了府,这样的设置和管辖体制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正是因为潼关卫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河南、山西、陕西三个都司之间,并且还是东西的交通要道,由五军都督府直辖,更有利于明成祖夺得皇位之后进一步加强统治。
清朝潼关厅图
明朝在边疆地区的大多数卫所可以管辖一定的行政区域,既有军事权也有行政权,因此被称为“实土卫所”。但是潼关卫却是位于国家腹地,没有“实土”,因此卫所士兵屯田只能在周边各州县内进行,民国《潼关县志》建置志记载了“潼关卫”士兵屯田以及清朝裁撤卫所设置成行政区域县、厅的情况:
潼关卫编屯图
大意是潼关卫的士兵屯田之地涉及很多州县,清朝雍正二年撤销了卫所,把原卫所士兵屯田之地归属到了各州县之内。雍正五年(1727年)又设置潼关县,以就近的河南阌乡和陕西华阴的部分区域作为潼关县的辖区。乾隆十三年(1748年),潼关县改为潼关厅。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潼关厅志》也有个简单的记载:潼关厅治在同州府东南九十里,治内境土皆屯卫旧区,错处潼关、华阴二邑,分布参差。
民国时期的潼关县境
“厅”是清朝在边远和重要地区由府和直隶州一级的副职管辖的区域,一般府同知和州通判来做厅的主官,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厅,潼关厅改为了潼关县,从此古老的关隘之地成为了全国数千个县级行政区划的一分子。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