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函谷关和潼关哪个更险要

时间:2022-10-08 16:14:17 | 浏览:3290

春秋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迅速膨胀,触角延伸至河南灵宝一带。秦王“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 ,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 ,今者诸侯多其力 ,因建关而备之。”函谷关建成之后,“秦有崤函之固。”东汉末期,潼关在乱世中崛起,长安通往洛阳的驿道因

春秋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迅速膨胀,触角延伸至河南灵宝一带。秦王“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 ,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 ,今者诸侯多其力 ,因建关而备之。”函谷关建成之后,“秦有崤函之固。”东汉末期,潼关在乱世中崛起,长安通往洛阳的驿道因此被称为“潼关道”。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哪一个更险要呢?

这个争论早已有之。新朝末年军阀隗嚣力挺函谷关,豪言: “请以一丸泥 ,东封函谷关 ,图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唐玄宗宰相张说则针锋相对地用“何用一丸泥”表明潼关的险要。双方据理力争,表达着各种不服。

上图_ 秦国进军豫西通道和晋面豫北通道示意图 标注处为函谷关


  • “天作崤函 ,俾屏京宝”的函谷关

若要对比两座雄关,先要对它们有所了解。函谷关的设立离不开潼关道。它西起长安,东至洛阳,全长300多公里,途中必经崤山附近的函谷,此处“劣通东西十五里 ,绝岸壁立 ,岸上柏林阴谷中,殆不见日。”

秦设函谷关,东临洪溜涧,西依稠桑原,南接衡山,北塞黄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函谷关铭序》所云: “天作崤函,俾屏京宝,崇山回合,长河曲盘,岸奔巅蹙,谷抱溪斗,崖起重险,为秦东门,设险守关,作藩于京。”崤山、黄河、衡山构成了函谷关立体天然防御屏障。

函谷关曾在两汉时期二移其址,关城尽占地利,险要依旧。三国时期,曹操和马超曾在此大战。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唐军与叛军以此为主战线。《元和郡县志》云: “今历二处而至河潼。”也就是说经过秦函谷关和东汉函谷关到达潼关,说明函谷关仍然扼守险要,价值巨大。

上图_ 安史之乱


  • “盘纾峻极 ,实为天险”的潼关

在陕、晋、豫交界的潼关县中部,有一道南北狭长、东西短促的黄土台塬,当地人称之为麟趾塬。塬面南起秦岭蒿岔峪和麻峪口之间,北俯黄河风陵渡段,长20公里,宽2.55公里,海拔550米。潼关就位于麟趾塬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解释了“潼关”之名的由来:“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东近禁谷,南依秦岭,西靠华山,北枕黄河,《山海关志》称:“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坦言:潼关“其地上跻高隅,俯视洪流,历崤函而至潼津,数百里间,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所谓秦得百二者,此也”潼关自东汉末年建立,经过隋唐两次迁移,立足军事的同时,兼顾交通,其价值不容小觑。

上图_ 标注处为 潼关 位置所在


潼关道出函谷关,势必经过潼关东北的长约7.5公里的黄巷阪,此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唐朝时在此设立了“金陡关”,是潼关的第一道门户。禁谷因“谷势壁立 ,望者禁足”而得名,它南北横断麟趾塬,可直通武关,是潼关的又一道屏障。

《潼关卫志》对禁谷和十二连城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石弩,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可见禁谷、十二连城和潼关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防御闭环,外加秦岭和黄河的加持,潼关之险可见一斑。唐玄宗李隆基在《潼关口号》中称赞潼关之险,曰:“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 各有所长

先看函谷关。战国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围绕函谷关爆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除了孟尝君率领的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外,其他均无功而返。夺取函谷关无非硬攻或迂回。以后者为例,在古代水路远比陆路更加高效便利。函谷关易守难攻,进攻方若要借黄河由水路远距离迂回,受阻于三门峡的险恶条件,这一战略无法实现。

陆路迂回只有轵关陉和蓝武道可供选择。轵车陉是太行八陉之一,位于王屋山间,险峰密林,交通险限,不便车行,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后勤供应的难度。当年刘邦灭秦走的是穿武关,经商洛,至蓝田的蓝武道,而蓝田距离长安仅50公里,距离函谷关有近200公里。两者相较,轻重立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迂回范围之大。

上图_ 潼关古城东门外景


再看潼关。它将黄河和高塬联结成一体,“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黄巷阪内“车不得方轨 ,马不得成列”,走出黄巷阪,潼关东门紧贴黄河,进攻方很难摆出攻关的阵势,因此,“严险周固 ,襟带易守”并非空穴来风。自东汉后,函谷关被潼关替代,沦为历史的过客。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 孰强孰弱?

隗嚣所处的新朝末年,函谷关依旧是关山锁钥。随着黄河泥沙堆积,函谷关以北的河岸不断抬高,破坏了函谷的地势,进攻方无需攻占关城,就能从北面河岸绕行。函谷关原先的险要地势在黄河的冲积下荡然无存。

黄河也对潼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黄河不断下切,水势跟着下落,原麓河衅可以行人,东西大道也就随着逐渐由原上移下”,潼关由原上移至原下(今陕西渭南潼关县港口镇)。

事实上,潼关看似牢不可破,实则存有软肋。禁谷和十二连城是潼关的辅助防御工事,与潼关守军相比,人数少,防守弱。进攻方以一部牵制潼关正面主力,用主力突袭禁谷,打破十二连城的防御,可以一举攻破潼关。

上图_ 黄巢起义示意图


唐末,黄巢攻取洛阳之后,兵锋直指潼关。当时“关之左有谷,可通行人,平时捉税,禁人出入,谓之禁谷。及贼至,官军但守潼关,不防禁谷,以为谷既官禁,贼无得而逾也。”义军抓住了唐军只守潼关不守禁谷的防守漏洞,前后夹击,夺取了潼关。此外,宋朝以后,北方经济中心南移至黄河中下游。关中平原不再是定都的首选。潼关道的重要性随之下滑,潼关的军事地位因此降低。

综上所述,潼关是在函谷关的地利优势消失之后,利用山川优势,为控制交通要道采取的补救措施。而潼关的防御面比函谷关更大,防御层次也有主次之分,如此一来在战争中难免顾此失彼。而进攻方的武器装备与时俱进,战术灵活多变。此消彼长,潼关守军败多胜少也成为必然趋势。函谷关是秦国的命门,失去它将有亡国之忧。而它在战场上很难被攻克,因此,函谷关的险要程度比潼关更胜一筹。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函谷关铭序》《元和郡县志》《山海关志》《通典》《潼关卫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资讯

痛心!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一民警因公殉职,年仅44岁

来源:渭南警讯 2022年9月27日,渭南市潼关县公安局岳渎派出所所长汤样锋同志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4岁。 汤样锋,男,汉族,渭南潼关人,197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2006年6月参加公安工作,生

潼关县关于进一步寻找密切接触者时空暴露人员的通告

广大干部群众:2022年10月6日,我县接到渭南市应疫办轨迹告知函,我县黄某某、郭某某为西安市一名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进一步寻找密切接触者时空暴露人员,现将黄某某、郭某某活动轨迹公布如下:黄某某活动轨迹:10月3日17:30—18:30

发现丨潼关:千年古城焕新颜

远眺古城。李建华 摄图/潼关摄影家协会 文/贺桐千古雄关,千年古城,作为陕西的东大门的门户,潼关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我们通过摄影爱好者的独特视角,感受近年来潼关社会发展、

华山周边游|近“享”潼关之美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将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生动描绘。因地势险要,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好玩、值得去的地方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潼关,一起去看看吧!潼关位于陕西省关中

《潼关》,初中古诗文打卡第12天,邀你一起学习初中生必备古诗词和古文,连续打卡30天即可获赠图书

关注我们每日一首古诗文谭嗣同十四岁时,跟随父亲赶赴甘肃任所,途经潼关,被雄关险隘的壮观景象所震撼,写下了这首气势昂扬的诗。诗人站在潼关城上,遥望群山高耸,俯瞰大河奔腾,豪情奔涌。塞外的秋风凌厉如剑,把阵阵马蹄声吹散,洒遍潼关大地。“嫌”“解

10月6日潼关县在主城区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核酸检测

城区广大群众:根据近期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为扎实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潼关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在主城区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核酸检测。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检测范围主城区范围(东至东环路,西至秦岭大道,南至陇海铁路,北

陕西潼关:千年古城因绿而兴因绿而富

人民论坛网讯(记者宋畅)近日,人民论坛网记者随“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绿动陕西新画卷”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渭南市潼关县。岳渎相望、千古潼关。近年来,随着“生态潼关”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潼关生态如画三河交汇绿色尽显

来源:中国经济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不仅是千古雄关、千年古城,更是同时承载黄河、秦岭两大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县,是陕西东大门的门户,具有突出生态战略地位。 近年来,潼关县

潼关:古韵今风同频共振文旅融合绘就新景

文旅融合看渭南系列报道·潼关篇 本报记者 王彩娜 潘英丽许娜 李冰岳渎相望,千古潼关。回眸过去,潼关文明之光源远流长;纵观当下,潼关与时俱进活力无限。在古风今韵的交相辉映下,潼关县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丨探访潼关:见证“三秦锁钥”开启生态大门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潼关地处黄河渡口,是关中的东大门,也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因其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地带,素有“畿内首险” “四镇咽喉” “百二重关”之誉,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曾无数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妈妈知道python编程教学网莆田头条新闻网今日石家庄邓超影迷网安化黑茶官网资阳新闻头条网兰博基尼跑车网交友征婚信息网迈阿密游记挪威旅游网荆门新闻资讯网免费八字测算网周生生珠宝免费算姻缘网蚊香品牌网
今日渭南-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渭南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陕西省东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渭南东襟黄河与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距古城西安60公里,距咸阳国际空港80公里。
今日渭南 76122.cn©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