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旅融合看渭南系列报道·潼关篇 本报记者 王彩娜 潘英丽许娜 李冰岳渎相望,千古潼关。回眸过去,潼关文明之光源远流长;纵观当下,潼关与时俱进活力无限。在古风今韵的交相辉映下,潼关县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
文旅融合看渭南系列报道·潼关篇 本报记者 王彩娜 潘英丽许娜 李冰
岳渎相望,千古潼关。
回眸过去,潼关文明之光源远流长;纵观当下,潼关与时俱进活力无限。在古风今韵的交相辉映下,潼关县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通过“一城三园一街”和“十里画廊·慢游潼关”两大旅游体系,勾勒出潼关古关、古城、古战场,大山、大河、大沟壑,黄金、黄河、黄土地的壮美画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战鼓闻令而鸣,扬帆迅疾而行。近年来,潼关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真正把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今年,提出了“要深入挖掘潼关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开发推介,叫响潼关文旅品牌”。并确立聚焦“打造秦晋豫金三角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总体目标,深入挖掘潼关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开发推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黄金工业游、乡村休闲游、湿地风情游、关中民俗游,打造北部古城文化体验区、中部台塬休闲旅游区、南部秦岭山岳观光区。以潼关黄金、潼关软籽石榴、潼关古城、潼关肉夹馍、潼关酱菜“五大品牌”为主攻方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全力推动潼关更多品牌进入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发挥潼关肉夹馍龙头作用,发展酱菜产业,带动潼关特色小吃竞相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特色美食地标名城。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今年以来,潼关县文化活动突出品牌化、旅游工作突出全域化、文博非遗突出创新化、公共文化服务突出数字化、体育活动突出常态化。
以文化传承为抓手,推动文旅理念融合。先后建成潼关县博物馆、潼关杨震廉政博物馆、潼关酱菜博物馆、潼关交通博物馆等博物馆,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完成了潼关县申报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馆藏文物修复项目,十二连城部分烽火台保护修复项目的立项计划和方案编制,在古渡口景区建成了黄河流域非遗展馆,组织黄河老腔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30余场次。建成了三个潼关少儿老腔团,精心打造“一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将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潼关酱菜工艺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
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快文旅产业融合。依托黄金、关河、廉政等潼关独有的文化资源,持续开展“风筝节”“牡丹节”“石榴节”等系列活动,打造文旅新名片。与此同时,启动创建潼关古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岳渎景区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编制了《潼关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路线铺设县里优质农产品专柜。并围绕肉夹馍、老腔、古战船等潼关特色资源,开发出一批旅游特色商品和地方土特产品,加快了“文旅+”“+文旅”的新型业态,塑造潼关旅游新形象。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文旅服务融合。近年来,潼关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两馆”数字化提升改造,全面覆盖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图书编目和借阅系统安装;精心打造15分钟阅读圈,率先在陕西省建成公安“警营书屋”、烟草系统“春雨书屋”及小区“家庭书屋”,并建立10家图书馆分馆、34个服务点,实现了县域内图书借阅资源共享。
此外,潼关还打造了“岳渎相望阅读潼关”“潼声朗朗读书分享”等特色阅读品牌,持续开展千人围棋赛、千人广场舞、黄河金三角乒乓球邀请赛、“喜迎二十大·文化乐万家”、“欢乐过大年·我们的美好生活”、黄河流域春节文化走亲优秀戏曲展播等活动,放映公益电影460余场次,戏曲惠民演出50余场次。
以宣传推介为纽带,狠抓文旅交流融合。今年以来,潼关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传统营销、节会营销、赛事营销、社会营销,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持续扩大了潼关文旅品牌影响力。